肿瘤患者能活多久?这是一个敏感、悲伤但又常被问及的话题。 对于肺癌这一我国最常见的肿瘤来说,既往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极为有限。自从肺癌驱动基因被发现后,针对特定驱动基因的靶向药物在本世纪初陆续研发上市,肺癌患者的生存期也迎来了飞跃式的提升。现如今,驱动基因阳性肺癌患者活过5年甚至10年的长生存故事,也越来越多地涌现。 本文中,三位肺癌领域专家:广东省人民医院杨衿记教授,深圳市人民医院杨林教授与王健教授,为我们讲述了他们遇到的那些肺癌长生存患者的故事。 一位年轻女性,在17年间经历了由刚毕业的学生到妻子再到母亲的身份转变,而在17年成长的另一面,她还经历了肺癌的多次复发进展和多次不同手段的治疗。介绍这样一位患者的诊治经过,需要杨林教授和王健教授整理相当多的资料,穿越十七年漫漫岁月长河,才能大致窥其轮廓: 起初,患者在2005年的一次体检中发现了左下肺肿块,诊断为恶性肿瘤。深圳市人民医院胸外科王正主任为其实施了肺癌根治术,术后病理提示高度恶性粘液腺癌,伴肺门淋巴结转移,术后给予了4个疗程化疗。患者并没有因此对生活放弃希望,此后她与男友步入婚姻,并孕育了新的生命。 第一次肿瘤复发是在2010年,在那个肺癌基因检测尚不普及的时代,患者接受了彼时可选择的针对EGFR突变的靶向治疗,然而半年后病情即进展,患者不得不于2012年接受了二次手术及术后化疗。2015年再次复发,经过多位专家权衡后,患者接受了立体定向放疗(SBRT)。 经历多次复发后,新的转机出现在2016年。随着NGS检测技术应用于临床,医生对患者2012年的手术标本重新进行了检测,结果显示,驱动基因ROS1阳性!当2019年第三次复发并伴肺外转移时,这一次,患者用到了全球第一代ROS1靶向治疗药物克唑替尼,很快,肿瘤缩小,病情达到完全缓解。 “从2005年到2016年,整整11年的时间,我们始终相信患者是驱动基因阳性患者,只是以前一直检测不到。”王健教授感慨万千,“直到2016年我们有了NGS检测,再后来我们也有了ROS1抑制剂。” 面对17年的漫长病例,杨林教授只用了三个词语来概括:选择、进步和真情。 患者共经历了4次重要选择,包括2005年和2012年两次手术联合化疗、2015年放疗和2020年靶向治疗。“现在来看,几次选择都存在局限性。”杨林教授认为,“迫于当时的医疗水平,这些已经是特定时期作出的最适宜的选择,也是患者获得长生存的关键。” 患者的诊疗过程也充分体现了我国肺癌诊疗水平的进步。首先是微创外科技术的进步,这让患者能够以更小的损伤换来更大的获益;其次,分子检测技术进展显著,近些年从单基因发展到多基因,检测基因由最初的EGFR扩充至ALK、ROS1等多种基因,标本类型从组织扩展到体液。而更重要的是,靶向药物的进展是患者长生存的最核心保障,现如今针对ROS1、ALK等靶点的药物越来越多,这将让更多患者获益。 当然,医疗保障体系的进步,政府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,也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保障。 长期治疗离不开亲人、医护的陪伴与鼓励。患者初次就诊时只有24岁,在母亲的陪伴下走进诊室的场景还历历在目,而在十几年的治疗过程中男友成为爱人,孕育新生命,成为孩子的妈妈,这些都给予了患者极大的鼓舞。 此外,在17年的陪伴中,患者和医护也建立了深厚联系。“这是一种牵挂,一种淡淡的,但是很纯、很真的感情。”杨林教授这样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,一个“淡”字微妙又精准。 王健教授还有一点身为青年医师的不一样的感慨,那就是该患者见证了深圳市人民医院胸外科几代医生的传承。“2005年患者接受了王正主任的手术,那时我是刚刚进入医院的住院医师,有幸参与本例治疗。王主任退休后由杨林主任接手后续诊疗。7年后杨林主任也将退休,我热切地盼望在我退休时可以将患者托付给后辈医生,继续谱写生命的奇迹。” 作为肿瘤内科医生,杨衿记教授近年在编写患者抗癌故事的书籍方面也付出了较多精力。2021年,由他主编的《怒放的生命——100个活过五年晚期肺癌患者抗癌记》一书重磅问世,这本记述了100位晚期肺癌长生存病例故事的书籍一经发表便鼓舞了无数患者。“我想向社会传递一个信息,营造一种氛围,那就是:即便是晚期肺癌患者,也能够存活5年以上。” 第一本书讲述了活过5年的晚期肺癌患者的故事,实际上,随着靶向治疗药物的诞生,更长生存的病例也越来越多涌现,尤其是ALK突变、ROS1突变NSCLC患者,自全球第一代ALK/ROS1抑制剂克唑替尼在我国上市以来,很多首批使用该药物的患者获得了5年甚至10年以上的长期生存。这便是第二本专著《钻石突变,十年磨一剑:ALK或ROS1阳性晚期肺癌患者10年生存录》诞生的背景。杨衿记教授团队联系多位国内医生,汇集了十三例NSCLC“钻石突变”ALK、ROS1患者活过10年之久的抗癌经历,希望借此鼓励更多患者,同时也向大众普及肺癌治疗日新月异的进步。 站在2023年的新起点,杨矜记教授已在筹划第三本专著的编写。这一次,他把目光落在了肺癌的小群体:小细胞肺癌患者。这部分患者约占整个肺癌患者的15%,患者生存现状不容乐观。杨教授希望通过长生存案例的分享,让这部分患者也能重拾信心。 “我写了好几本书,也讲了很多话,但其实想传达的就是一个意思:肺癌长生存不是个别案例,有很多患者活得很长,活得很好,患者要有信心,医生也要努力,肺癌走向慢性病时代,不只是一个遥远的梦。” 在感性的另一面,医生还需要思考的是:如何优化长生存肺癌患者的管理? 杨林教授将肺癌诊疗归纳为“一个中心,两种手段,两种模式,一个全程”,即以患者为中心,综合评价分期、病理等疾病特点并进行决策,选择局部治疗手段或全身治疗手段,紧密随访,实现全流程管理。 至于全程管理的具体标准,杨衿记教授则提出了几个关键点:首先要树立起精准全程管理的概念,对每次疾病进展跟踪耐药情况,对进展病灶进行再活检,明确耐药原因,制定精确个体化方案,发挥药物最大疗效,累积长生存时间。 同时,还应鼓励患者积极参加新药临床试验,在享受免费治疗和检查的同时,争取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。 此外,患者自身也要树立慢性病概念,接受全程医疗管理和护理帮助,重视心理康复,在家人的陪伴和慈善团体的帮助下,勇敢面对疾病,即使在疾病终末期,也能接受现实,面对死亡,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世界。 肺癌患者能活多久?这个问题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回答。在克唑替尼上市十周年之际,越来越多的长生存案例似乎在传递一个越来越强烈的信息:肺癌进入慢病化管理的新时代,或许真的要来了。 置身时代洪流,广大医生同道们或在见证、或在亲身缔造新时代的一个又一个传奇。让我们心怀敬畏之心,以感性之情,以理性之思,用实际行动,用真实的案例,共同来回答本文标题之问。 主任医师,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党总支书记/主任、肿瘤中心肺一科主任 广东省医师协会肿瘤内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(CSCO)理事 主攻肺癌MDT与精准治疗 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1项国家科技部慢病重大项目子课题 研究方向:双驱动基因肺癌、肺癌c-Met分子信号转导通路、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原发与继发耐药、I.O.治疗的精准化 近几年来以第一/通信作者在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、Annals of Oncology和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20篇,最高IF2017:21.466 以共同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、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次、省科学技术一/二等奖各2次 2018年度“广东好医生” 2019年度“国之名医·优秀风范”奖 深圳市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,教授,硕士生导师 深圳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 广东省医学会肺部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胸外科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副会长 广东省转化医学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临床试验协会理事 深圳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深圳市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深圳市人民医院胸外科、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医师协会肿瘤外科医师分会肺部肿瘤专业组成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医生分会食管癌专业组组员 广东省医学会循证医学分会循证肿瘤学组成员 深圳市医师协会精准医学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深圳市医学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抗癌17年,医生退休了,患者依然活着
治疗的选择
技术的进步
真情的鼓舞
长生存不是个例,还有更多的“他们”
面对长生存病例,医生还需理性思考全病程管理模式
结语
专家简介